当前位置: 人才强滇/ 热点资讯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者笔谈——甘当绿叶 方能成就大业
2018-08-13 09:00:08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至:

作者:瞿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吹响了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号角。作为一名高校科学研究工作者,我备受鼓舞,深受启迪。

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至今。一路行来,在学校、同事、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取得了些许科学研究成果,却获得了许多荣誉。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我赶上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好时代。

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不能辜负了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以天下为己任,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今,中华崛起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掉队落伍的严峻挑战。科技决定民族命运,创新承载百年梦想。面对祖国的期盼、时代的召唤,我们每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任,矢志创新,攻坚克难,主动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成就不平凡的人生。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近来,美国发动贸易战,其实质就是遏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遏制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从而获取在长期国力较量中的相对优势地位。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怎么办?只能靠我们自己拼出来、闯出来、干出来。怎么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上干,实干加巧干。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需要的是坐冷板凳,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和高分子产品制造技术与装备打交道,在国内外率先提出高分子材料振动剪切流变和体积拉伸流变加工成型方法及原理,开始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但我不为所动,不达目标,决不罢休。为了科学研究,为了自主创新,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日。而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纵使青丝变成雪,不忘满腔报国志。我相信,我们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有能力、有智慧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取得别人没有取得过的成绩。关键在于打破对国外技术优势的迷信,最大限度挖掘我们自己的内在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甚至“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营造环境 凝聚人才

科技的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逐步完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体制机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尽善尽美?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如何落到实处?科学研究团队的建设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毋庸讳言,以前我带领的团队也出现过问题与矛盾,比如,有的成员觉得跟着我做科学研究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也有人认为大树底下寸草难生。平心而论,我困惑过、犹豫过,最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主动让贤,甘当绿叶,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现在,我们的团队主要由年轻学者担当重任,我作为技术骨干,听他们的指挥。结果团队的战斗力不但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永葆创新活力。

在自主创新的大舞台上,没有先来后到,只有爱与不爱。当你真正地热爱科学研究,关心爱护你的团队,心甘情愿地为大家、特别是年轻人铺路搭桥,就一定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技术创新薪火相传,在自主创新之路上为助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3日 02版)

 

责任编辑: 高艺萌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