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才强滇/ 聚焦云岭
【亮点】构筑彩云之南的人才竞争优势
2018-08-06 11:01:58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社
分享至:

策划:中国人才杂志社 云南省人才办

采写:《中国人才》记者 温金海

一个地区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刚性拥有多少人才,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调动人才资源、多大程度上使用人才资源。以改革破除引才瓶颈、突出事业平台引才、强化柔性引才,契合云南省情的区域性人才竞争优势正逐渐显现。

2016年9月,一位年轻学者从德国来到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大学,成为云南大学的一员。他便是古生物学家刘煜。

刘煜1980年出生于云南,本科、硕士都在云大就读。2006年他在欧盟玛丽·居里基金会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的资助下,远赴德国沃尔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3年后,博士毕业的他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016年上半年,刘煜通过了德国教育系统最高级别的教学及科研考核(Habilitation),获得Privatdozent头衔。拥有这一头衔,意味着他获得了在德国境内任一高校申请全职教授的资格,也意味着他在德国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在云南省人才政策的感召下,刘煜还是回到了彩云之南。

近些年,像刘煜这样来到云南的海内外英才越来越多。

云南积极吸引南亚、东南亚留学人才。图为南亚留学生在大理大学学习针灸。云南省人才办供图

突破聚才瓶颈

云南,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瑰丽的边疆省份,当前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期盼格外强烈。

“谁不重视人才,谁就对云南发展不负责任!”2016年9月1日,在云南省第三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掷地有声地说,“要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优的环境,把云南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人才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沃土。”

受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省情制约,云南集聚人才一度面临多重阻碍。如何突破瓶颈,打造区域性人才竞争优势,是云南人才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

“必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突破藩篱,打破障碍,以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以人才引擎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创业的澎湃动力。”云南省委明确要求。

早在2014年1月,云南就以省委1号文件的形式,重磅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寻求符合省情实际的引才聚才新方式。

2016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更加协调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引才聚才机制等一系列深化人才改革的具体措施。

2018年3月,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云南对全省所有人才支持政策进行聚合、提炼、浓缩和集中释放,出台了《云南省“千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云南省“万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提出用5-10年时间,围绕烟草、能源等传统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路网、航空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数千名各类别高层次人才。培养1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云南经济实力与沿海省份有较大差距,但省委省政府在人才投入上却舍得花钱。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后,5年将投入100亿元!”云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同志表示。

记者了解到,人才新政对高层次人才确实显示出满满的诚意:经费保障将实行“叠加支持”,经费资助与项目支持相结合,既给予入选人才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最高200万元)和特殊生活补贴(最高每年20万元),同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最高3000万元)和专项培养经费支持(最高1000万元)。对创新创业人才,除了给予单个培养期支持,5年期满后,还给予后续滚动支持。“万人计划”入选人才5年培养期满后,可继续申请最高1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千人计划”入选人才(团队)在5年服务期满后,可重复申请对应专项个人最高500万、团队最高3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拔尖优秀的可经择优评审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给予最高1000万元单列经费支持。

多年来,云南在实施人才工程时,也给不少优秀人才发放过各种补贴。但一些人才反映,这些补贴乍看起来数目不小,但扣税后真正到手的钱却“缩水”许多。

“云南给人才的补助原本不算多,我们要让人才能够实实在在拿到这些钱。”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表示。

经过多方研究,云南出台新规,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人才培养激励资金、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视同省级奖励,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一改革给人才带来了很大实惠。

高层次人才来到云南,其本人工作安排不成问题,家属安置却往往是难点。按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原则上采用公开招聘方式进行。一些引进人才由此心存疑虑,担心家属得不到妥善安置。而一旦家属安置不理想,又会产生连锁反应,动摇人才到云南创新创业的决心。

为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云南克服重重困难,对符合条件的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的配偶、子女入职云南省所属事业单位,由人社部门以“考核直聘”方式办理。

云南是个旅游省份,很多人把到云南旅游当作一件美好而值得期待的事。云南把这一资源优势也挖掘出来,作为提升人才竞争力的一个抓手。省里出台“特殊礼遇”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携父母、配偶、子女进入云南省所属旅游景点,最多可免6人门票。而且,人才在省内机场、高铁站出行(到达)时,还可享受贵宾通道服务。

用事业召唤人才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对于开展民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立于2013年12月的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正是得益于这一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云南大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平台。

根据教育部评审,研究院的综合实力已经达到“B+”水平,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集聚高端人才,多出高端成果,向A类学科冲刺。

2017年1月,黄清吉从西南政法大学被引进到云南大学,担任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院长。在他看来,学院冲刺A类学科,人才是关键。

按照云南大学人才引进办法,引进人才分为6个层次,其中1-3层次采用的是年薪制,4-6层次采用的是非年薪制。具备一定称号和资格的人才,引进来后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黄清吉觉得,研究院处在冲击A类学科的关键时期,不能光引进“功成名就”的显人才,而要错位竞争,多引进能给学院增加科研成果的精英型青年人才。但青年人才往往没有很高的称号,按常规办法,能够得到的待遇比较少。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年人才?

“要以事业平台引才,把人才待遇与研究成果挂起钩来,激励人才干事创业!”黄清吉提出实行“成果导向”的引才激励政策。基本思路是:增加引进人才首次得到的补贴,如购房补贴,让人才到云南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同时取消按称号等次划拨的科研启动费。如果人才出了相应的成果,则可以享受高一级的待遇,算下来比科研启动费更优厚。如果成果不达标,补贴还要退还。

“这种成果倒逼政策的关键,是鼓励人才引进后潜心工作、多出成果。引进人才不是为了充门面,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事业平台,鼓励他们干成事业。”黄清吉告诉记者,“真正有实力、后劲足、想干事的年轻人才,很欢迎这个政策。他们正是学院需要的人才。”

如果在以前,一个学校下属的研究院单独实施引才政策,阻力是很大的。而在人才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经过层层“放权松绑”,研究院这样的基层单位也有了很大自主权。改革方案报到学校后,校领导大加赞赏,鼎力支持。

研究院的事业平台原本具有很强吸引力,而成果导向的激励机制,使这个平台形成了更强的人才竞争力。经过物色、商谈,一些精英型人才纷纷表示愿意到学院来工作。

“放权松绑给我们带来了活力!”黄清吉深有感触,“人才工作需要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基层单位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引才用才的具体机制。

云南地势海拔落差很大,包罗了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高山苔原和雪山冰膜等多种气候带;热量状况相当于从海南岛到东北;水分差异相当于从东南沿海到甘肃、内蒙古一带,基本上足不出省就可以领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多样性的气候环境,使云南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香料王国”“药物宝库”“天然花园”。

“我们要把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事业平台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以独特的事业发展空间集聚高层次人才。”云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同志说。

事实上,以事业平台引才,云南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刘煜从事的是中国化石群的研究。云南恰恰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这一化石群发现时,曾轰动国际科学界,被誉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堪称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奥秘的金钥匙。

刘煜正是看中这个独一无二的科研条件,从德国回到云南。回到云南后,云南大学任命他为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实验室工作,给了他更大更自由的学术研究平台。刘煜将目前国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前沿的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微型CT等先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性地引入到澄江动物群化石标本的研究当中。利用微型CT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到被围岩包埋或被动物化石的其他结构覆盖的、用钢针手工处理难以展露的精细构造,详细了解寒武纪早期各种动物的形态细节,而且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澄江化石的完整性,使这些化石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到人为破坏。

由于研究成果卓著,刘煜入选了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事业发展迈向了新的高度。

以灵活方式聚才

祥云,一个地处滇中滇西结合部的普通县份。近年来,祥云县人民医院通过柔性引才,从上海引进一大批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使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成为全省二级医院标杆。

历史上的祥云县医院,由于医疗技术落后,周围百姓稍微严重一些的疾病只能辗转到大理、楚雄或昆明医治。新一任医院领导班子上任后,立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患者大病出县的局面。

提高医疗水平必须依靠人才。早在2006年,滇沪合作启动之初,医院领导就瞄准大上海,千方百计寻求援助。

2010年,祥云县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附属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合作单位。

上海九院分批派出素质好、能做事的专家,来到祥云县医院开展帮扶。祥云县医院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提升医疗水平和实力。他们把对口支援的上海专家聘为科室主任,授予人财物权力,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而原有的本地主任则降为副主任,虚心跟上海专家学习。

医院院长杨兆伟对上海专家说:“工作的事情你们安排,生活上的事我们负责。”

医院给予上海专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把最好的公寓腾出来让上海专家住。考虑到上海专家可能吃不惯云南菜,还专门请来厨师,给专家们做上海菜。

如今,上海九院已经派了三轮九批专家来到祥云县医院。专家们用先进的理念对祥云县医院的科室进行改革,帮助建立了13个新的学科,使医院实力显著提升。同对口支援前相比,医院门诊人数、手术人数都翻了一番,不仅让本县百姓大病不出县,还吸引了相邻地区的群众慕名前来治病。

近年来,伴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祥云县医院引聚人才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他们与昆明第三专科医院签订帮扶协议,在更大范围内引才引智,昆明专家星期五来到祥云,利用周末时间开展讲座、手术。

为了提升本院人才素质,医院每年选派20多名业务骨干到三甲医院学习,选派300多人次外出参加培训。为了更好激发人才活力,医院改革人才管理制度,编制外人才只要取得相应职称,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完全一样。

医院实力提升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远的甚至来自内蒙古、新疆。

“人才来自五湖四海,开会时大家都说普通话。”杨兆伟院长说,有的县级医院因为技术差、待遇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但祥云县医院优秀人才没有外流过。

在共享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也获得了升华。一个地区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刚性拥有多少人才,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调动人才资源、多大程度上使用人才资源。

作为欠发达、后发展省份,云南积极创新思维,把柔性引才作为破解高端人才紧缺矛盾的有效手段,出台《云南省柔性引进人才办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确定了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服务外包、二次开发、技术入股、对口支持、挂职锻炼、人才租赁、互派培养等10种柔性引才方式。

2017年8月21日,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丽江基地”的授牌仪式在丽江市举行,丽江成为继大理、腾冲、西双版纳、普洱之后,第5个“柔性引才基地”。

基地授牌之际,云南省和丽江市邀请到了4位院士、32位国内高层次专家到丽江,围绕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在文化旅游、清洁载能、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着力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目标,开展调研考察、对口帮扶、智力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献计献策。

建设柔性引才基地,也正是想依托云南生态优美、气候宜人的优势,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基地,吸引、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智慧为云南改革发展服务,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良好局面,促进云南跨越发展。

云南省委组织部负责人反复强调,不要怕邀请人才来这里休假会花钱,这是小钱。人才来了,我们热心服务,人才对这里产生感情,自然而然就会支持这里的工作。

截至2017年8月,柔性引才基地已经吸引16名院士、170余名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云南开展智力服务活动,达成重点智力服务项目50余个。并与中国地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7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云南柔性引进人才专家库,聘请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5名上海高层次人才作为“云南省特聘专家”。

除了柔性引才基地,云南还建成23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66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了149名院士和249名高层次专家、吸引集聚近6000名团队成员,开创了引才工作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说起云南,很多人会联想到“遥远、边疆”的字眼。但假如你站在世界地图前面,用世界眼光看云南,你会发现,云南恰恰处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连接的中心枢纽上。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脉相连、江河同源,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近年来,云南着眼于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将柔性引才的视野和触角拓展到了境外。

坐落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大学,是南亚、东南亚留学生向往的地方。大理大学现有1300多名留学生。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留学生数量排名,大理大学排在第11位,西南地区第1位。

大理大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一带,很多是国外政府高官、社会名流的子女。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不仅是文化名城的风韵和秀美如画的校园,更是这里的学科结构很切合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需要。

早在2006年,云南省就把大理大学确定为全省四所“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之一,致力于打造“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大理大学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学校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办学空间,探索和实践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邻邦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适用人才。

“留学生教育能够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亲华力量,构建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理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韶春告诉记者,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对大理大学留学生教育日益重视,以前留学生基本上自费来读,现在国家加大投入,省政府设立奖学金,鼓励南亚东南亚优秀青年前来留学。政府奖学金相当优厚,不光给学费,还给生活费,甚至提供往返路费。以后不光是有钱人子女能够来这里求学,平民阶层的优秀学子也有机会前来就读。

“留学生本身是难得的智力之源。”云南省人才办同志说,省里把留学生纳入柔性引才范畴,出台政策,允许和鼓励硕士毕业的留学生在云南就业创业,工作时间根据他们的签证来定。

机制一活天地宽。用世界眼光来挖掘自身的人才竞争优势,云南的引才聚才之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7期)

 

责任编辑: 高艺萌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